【教改系列报道】大田:等级赋分,综合素质评价赋新能
来源:市教育局综改科 时间:2024-05-16 08:22

  近年来,大田县积极落实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学校建立了以发展“五育”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落实过程性、终结性评价并重,学业、素养评价结合,定性、定量评价匹配,单向、多元评价互动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内在统一,构成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校倡导和积极探索各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关注内部评价尤其是学生素质发展层面的评价,注重多元评价,尤其是学生参与评价,规范评价结果的适当运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实施学分,绩点管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学分量化来呈现。学生学分获得或扣除都是通过基于课程管理,分别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身体健康、劳动实践。依据学分计算标准,每一门课程依据学习的量和质,分设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均有相对应的分值,根据学习情况获得相应的学分。不同的成绩将获取不同的绩点,绩点的高低决定能否参评卓越学生、优秀学生、优秀特长生等荣誉。一学期结束将获得学习报告单,为学生学业规划或长期目标提供依据。 

  例如:学生综合素质分值分配:一是科学设置分值:评价内容分五大项25个小项,每一小项40分,总分1000分。其中A级40分,B级25分,C级20分,D级0分。二是统筹优秀比例:原则上总评优秀等级占年段人数的15%,优良等级占年段人数40%,合格等级占年段人数40%,不合格等级占年段5%以内,可以全部合格以上。 

  

  分类设置,合理评价 

  学科课程更关注学科基本技能、方法和学科素养的培育,综合实践课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和感知,学科课程主要关注知识与思维的建构,综合实践课程更关注动手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每个学科均有不同的育人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发挥课程的导向功能。 

  例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分五大类进行,每一大类细分成小类,共二十五小类。 

  第一类:思想品德。6项(①爱党爱国 ②理想信念 ③诚实守信 ④仁爱友善 ⑤责任义务 ⑥遵纪守法),每项分ABCD四个标准。 

  第二类:学业水平。5项(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②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 ③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 ④优势学科学习情况 ⑤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每项均有ABCD四个标准。 

  第三类:身心健康。4项(①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③体育运动能力 ④心理健康状况)每项均有ABCD四个标准。 

  第四类:艺术素养。3项(①音乐、美术课学习态度 ②参加艺术活动情况 ③艺术特长),每项均有ABCD四个标准。 

  第五类:社会实践。7项考评(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②参加志愿者活动 ③参加社会实践基地活动 ④高一年军训活动 ⑤参观德育基地活动 ⑥生产劳动 ⑦社会调查)。 

  

      

  过程评价,等级赋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如出勤、课堂纪律与课堂表现、作业、互助、倾听、自主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表现。每位学生课程结束后老师将对其学习情况给予一个过程性评价分数。例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一是评价过程,主要分学生自评和班级评价两个方面,最后结果以两个评价得分的平均分计算。二是评价依据,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写实记录,学生要将自己的写实记录分五大类并编上序号。三是评价说明,A级由学生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D级由班主任确定。四是规范评价,评价结果由年段统一公示,A级必须公示证明材料。五是评价复议,学生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年段评价工作小组提出申述,由评价工作小组裁定。 

  

  多元评价,真实自主 

  每一项评价都有相应的部门、教师、学生参与,每一个数据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让数据呈现客观、有效,多维度评价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例如,学校成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实施小组、年段实施小组、班级工作小组等,形成评价管理系统化和规范化。 

  

  一是学业课程过程性评价。课程教师依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纪律情况、课堂思维发展、阶段检测等给予其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分数。 

  二是学业课程终结性评价。学生阶段检测分数则作为学生该学段学业分数。学生学业分值加上学段过程性评价平均分则得到该阶段终结性评价,多个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平均分为该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最终分值。 

  三是综合课程评价。学生在学业课程之外会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均归类到五大评价内容中,获得相对应的分值。如清洁卫生、体育锻炼、社团、学科助理、各类比赛、独立生活技能等。该类课程学生自主申报参加,参加后依据参与情况给予分值。 

  四是学业负担诊断。学校按学段组织学生进行学业课程作业情况诊断、学科教师课堂诊断、食堂服务诊断、校园活动诊断等一系列诊断活动。在诊断中分析数据获得学生学业负担状况。从课堂、从服务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良性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果应用,闭环管理 

  一是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评价过程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多样发展。例如,大田一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上,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定为校本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领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自主责任,确立积极主动的生涯态度和信念,初步掌握生涯规划技术等。课程整体设计有目标、规范化、课程结构分篇章、课程内容成体系,涵盖生涯唤醒、生涯探索、生涯决策和生涯管理等丰富内容。学校处室和年段精心策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活动。 

  

  二是作为学生升学和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下一阶段继续深造的学校使用。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使用办法。继续深造的学校使用相关评价材料,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制定相对应的继续培养方案 

  三是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列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教育行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 

  

  每一个学科不同、每一位学生不同,导致评价方式的不同。评价方式既注重数据的呈现,让“数据说话”,同时也通过典型事件、月度人物等方式进行定性的评价关注,让每个孩子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