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宁化:“四个强化”推进教育“双减”落实落细 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来源:市教育局综改科 时间:2024-03-15 15:00

  近年来,宁化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双减”工作部署,严格按照“减负不减质、减量不减效”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推进“双减”作为宁化县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阵地建设、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校外治理,以“小切口”服务“教育大民生”,努力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感。《宁化县坚持“四个强化”提升“双减”实效》经验做法被《三明快讯》刊发。 

  一、强化学校阵地,教育教学提质量。一是提升办学“硬实力”。投入4.36亿元,实施宁化一中图书馆、翠城实验中学等8个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20年以来投入资金1.5亿元,新增及更新班班通 500套、实验室等功能室60余间,建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创教室22间,打造城东中学等5个智慧校园试点,宁化滨江实验中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新一批省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二是守住课堂“主阵地”。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坚持向课堂40分钟要教学质量,组织330余名骨干名师,探索“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覆盖各学段27个学科课堂教学。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实施中小学生“六个一”素养测评(诵一篇美文、写一页好字、唱一首歌曲、绘一幅图画、爱一项运动、会一门劳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县财政每年核拨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举办城区中小学校际体育赛事。三是实现总校“全覆盖”。探索“346”总校制办学机制,完善总校“一体型”“联盟型”“协作型”等“三大模式”;完善引领辐射、考核评价、绩效激励、经费保障等“四项机制”;建立制度共建、师资共育、教学共研、学生共培、资源共享、文化共创等“六共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120万元“总校制”专项经费全县组建总校12个,实现从学前到高中各学段总校制办学“全覆盖”,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较好缓解因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择校焦虑”。 

  二、强化作业建设,优化设计减负担。发挥好作业作为实施教育评价的功能,以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来压减学生作业的总量和时长,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强化总量控制。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强化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以国家课标为标准,合理调控作业布置,严格控制作业时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二是优化作业设计。落实作业建设“新理念”,在作业数量和时间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 县财政每年核拨20万元县本作业研发和编印专项经费。优化设计“分层作业”,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发了一套具有县域特色的“县本作业”,目前已编印义务教育阶段9个学科、28本县本作业,实现课堂效益和作业效益相互提升。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学校作业管理日常检查制度,作业管理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内容,有效避免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作业管理督导5批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督导全覆盖,学校作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强化课后服务,服务民生暖人心。坚持政府统筹、学校主责原则,把课后服务作为一项顺民心、暖人心的教育民生工程来抓好。一是服务“低费用”。统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性收费,城区小学按每生1.3元/课时标准收取,每学年208元/人;农村小学由县财政按每生1.3 元/课时标准核拨,不再另向学生收取,有效减轻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二是服务“个性化”。“一校一策”确定校级实施方案,整合劳动实践、社团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引进县文旅局、文化馆等优质社会资源,实行“订单式”“2+N”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在城区小学开展校内托管和幼小衔接服务,以“托+管、学+玩”模式,吸引6500多名孩子参与,实现以“官方带娃”来有效缓解家长“看护难”问题。宁化县连冈小学《打造“书香+课后服务课程获评福建省推广第六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三是服务“全覆盖”。 按照“典型示范、分批推进”原则,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时长均达2小时、学生参与率达97.16%,实现公办学校全覆盖、城乡学校全覆盖、有需求学生全覆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四、强化校外治理,从严监管促规范。一是严格审批准入。强化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整顿、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实行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公示制度。大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规模,全县学科类培训机构从11家压减至2家,压减率达81.82%。二是严查学科培训。印发《宁化县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工作方案》。定期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执法检查,加大学科类培训查处力度,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检查82家次,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查处违规培训广告宣传7例。坚决杜绝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培训行为。三是严管资金账户。落实培训机构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标准,做到按季度收费。全面落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账户管理、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实时监管等措施,有效监督管理校外培训机构资金30余万元,2 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已与金融机构签订监管协议,收费项目及标准按要求及时向社会公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进一步加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