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化县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中小学思政教育改革新路径,把好思政师资“三大关口”、上好思政教育“三大课堂”、挖掘思政育人“三大资源”,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好师资建设“三大关口”
抓住师资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师资队伍,把好“三大”关口,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把好教师招聘“准入关”。将政治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准入和评价的“第一标准”,严把数量关和质量关,配齐建强专兼职思政教师,近年招聘中小学思政教师10人。
二是把好思政师资“培养关”。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德育师资培训专项经费。近年组织学校政教处负责人、年段长、班主任、思政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等研修培训200场。设有思政“名师工作室”2个、成员25人,思政名师10人、市“学科带头人”教师6人。
三是把好专家团队“政治关”。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着力打造一支思政专家团队。组建“思政教师宣讲团”,结合主题教育,选聘党政机关干部、先进教师、模范人物等担任宣讲员,累计授课50余场,覆盖师生达1万人次。同时,组织县教育局班子成员、中小学校长、书记每学期上好一堂思政课。
上好思政教育“三大课堂”
一是守好“第三课堂”主阵地。推进中小学幼思政一体化建设,立足思政课堂教学,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价值导向,探索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心灵。充分挖掘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使各科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学科教学上升为学科育人。
挖掘思政育人“三大资源”
坚持“立足学校建资源、跳出校园找资源”原则,挖掘思政育人“三大资源”,着力创新思政资源建设模式,不断拓宽中小学思政育人新天地。
一是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宁化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起点的资源优势,设立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北山革命纪念园、红军医院等5个“校门口”的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文化示范校5所、红色研学精品路线2条,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200场次,4万余名学生接受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挖掘客家文化资源。立足县域实际,挖掘客家文化资源,编写县本教材《我家在宁化》,开展“讲好客家话”“客家山歌进课堂”“客家祖训传诵”“客家舞龙”“客家舞蹈”“客家美食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是挖掘社会实践资源。注重“体验式”思政教育,整合中小学劳动实践资源,开设“农业+”“科技+”“生态+”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打造“木活字印刷”“茶艺”“玉扣纸”“陶瓷”等一批特色劳动项目,推进劳动教育“生活化”“规范化”“社会化”。宁化泉上中心学校“山·田·灯”、宁化客家学校“葛藤故事”、宁化实小“厨艺大比拼”、宁化三中“留守孩乐园”等4个劳动教育项目获评福建省百个中小学教育实践特色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