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
来源:三明市教育局01 时间:2021-02-02 10:00

  一、基本情况 

  (一)规模和结构 

  1.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三明市共有公办中职学校11所(省属校除外),其中市属校3所、县属校8所。全市还有技工学校2所。11所中职学校分别布点在10个县(市)内,其中永安市1所(另有技工学校1所)、沙县2所(另有技工学校1所)、宁化县1所、大田县1所、尤溪县1所、明溪县1所、清流县1所、将乐县1所、泰宁县1所、建宁县1所。市、县属中职学校中,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2所、省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6所,所有公办中职学校全部达标。 

  2.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三明市高中阶段教育由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构成。2020年,三明市有普通高中(含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招生学校28所,共有毕业生26627人,当年招生15496人,在校生46887人。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906人(不含非全日制),在校生26665人。 

  3.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例等数据。2020年,普职招生比为:61:39 

    

年度 

普高招生数 

中职学校招生数 

(不含非全日制) 

普职比 

2019 

15421 

9387 

62.16:37.84 

2020 

15496 

9906 

61:39 

    

  (二)设施设备 

  2020年,三明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约21556.56万元,生均资产值约8084.21元,全市纸质图书共有1127279册,生均42.28册。与2019年相比,变化情况如下: 

设施设备 

2019年度 

2020年度 

增长数 

增长率 

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 

(单位:万元) 

19729.73 

21556.56 

1826.83  

 9.26% 

生均资产值 

(单位:元) 

9348.81 

8084.21 

-1264.6  

 -13.53% 

纸质图书总数 

(单位:册) 

1120288 

1127279 

6991  

0.06 % 

生均纸质图书数(单位:册) 

53.08 

42.28 

-10.8  

-20.35 % 

         

    

    

    

    

    

    

    

    

    

    

  

   

   (三)教师队伍 

  2020年,三明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324人,其中校外兼职教师13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0.35%,生师比为20.1:1,“双师型”专任教师431人,“双师型”兼任教师48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6.18%。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199人,硕士以上学历7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人。2019年相比,变化情况如下: 

    

年度 

专任教师总数 

生师比 

双师型比例 

兼职教师比例 

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2019 

1303 

16.2:1 

27.1% 

8.52% 

90.1% 

5.76% 

31.16% 

2020 

1324 

20.1:1 

36.18% 

10.35% 

90.56% 

5.59% 

30.21% 

  二、学生发展 

  (一)学生素质 

  一是持续推进理论学习。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年度教育工作要点,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工作方案》,在全市职业院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入常态化学习。二是规范职业院校校园管理。全市职业院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和规范校园贷管理。各高校、职业院校定期开展防范校园宗教渗透、防止“非法校园贷”等安全教育。三是技能大赛成绩显著。2020年,会同我市6部门共同组织开展2020年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省大赛上共获三等奖以上项目91个,有167名选手获奖,其中:高职组:一等奖719人、二等奖610人、三等奖2356人;中职组:一等奖55人、二等奖1518人、三等奖3559人。 

  (二)就业质量 

  2020年,我市中职毕业生总数5765人,就业人数5662人,直接就业人数2585人,就业率为98.21%,对口就业率为84.02%。在毕业人数中,取得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90.8%,毕业生“双证书”比例较高。从就业满意度来看,毕业生对就业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相对较多,分别占直接就业人数的50.48%28.32%,不满意的仅有65人。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为1519元,月收入在2000元以内的占38.34%,月薪在20003000元的毕业生约53.69%2020年,全市共有3077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占毕业生总数的53.37%,比2019年多出178人,选择升学就读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一)专业布局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根据“工业三明”“绿色三明”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招生专业结构。2020年,根据办学实际和产业发展,全市中职学校新增专业6个、停办老旧专业8个,共开办招生专业15大类72个专业。“五年专”专业稳中有升,省上批准我市10所中职学校开办“五年专”专业达57个,其中,备案专业44个、新增专业13个。此外,我市还根据教育部要求,做好国控专业缩减方案和专业备案工作,重点加强“学前教育”和“医学类”专业管理。对接市氟化工产业对人才需求,清流县高级职业中学开设“化学工艺”专业,2020年共招收全日制新生42人,与三明市展化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招收企业非全日制新生45人。 

  (二)质量保证 

  一是强化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2020年,我市2所(含福建水院)高职院校全部入选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示范性”等级学校占比达100%12所(含三明林校)中职学校有7所入选,“示范性”等级学校占比达58.33%二是深化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2020年,我市2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学校与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区其他30所职业院校签订结对协议,我市高职院校“五年制”专业面向闽西南地区招生1185人;厦、漳、泉地区职业院校面向我市601人,招生数均比去年有大幅增加。我市和福建省物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在三明医科院举办了“物流管理职业教育联盟”活动暨福建省物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共同研讨专业建设和合作交流工作。三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2020年,我市中职学校入选“三明市首批名校长工作室”1个、入选“三明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2个,新认定“双师型”教师87名(专任教师78名、兼职教师9名)。发挥职教联盟作用,新立项了一批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重点支持各地开展办学机制、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四、校企合作情况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以市政府的名义制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市深化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方案已报市政府,待审核下发。二是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2020年,市教育局会同市工信局投资20多万元,完成了“校企通”的模板制作,下一步即将和“e三明”平台进行链接,争取尽快将“校企通”投入使用。三是改革试点项目成效显著。2020年,我市申报全省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66个,现已全部入选,试点项目相关专业学生达3350人。入选省“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28个,比2019年增加了15个。有2个(全省22个)产业学院入选省第二批试点项目。 

  (二)学生实习情况 

  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疫情期间延缓或暂停实习工作的通知》(闽教明电〔20209号)等系列文件精神,在疫情期间暂缓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安排,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对因疫情中止、暂停、推迟的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通过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开展线上实习实训,确保毕业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顺利毕业。2020年,全市中职学校合作企业接受毕业生就业数1115人。 

  五、社会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加大力度做好校企合作,强化本地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人数的68.94%,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对接企业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三明职业中专学校与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设“三钢班”,开设以来每年招生达200人以上,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2020年,全市中职学校共有3854名订单班在校生。 

  (二)社会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优势资源服务社会。全市中职学校为社会、企业开展创业、雨露计划、低压电工作业、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拥军培训服务,2020年培训人数达1.45万人次,对接企业开展技术和项目合作共46个,总收入约200万元。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开展技能鉴定,鉴定人数达7237人次。二是终身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市老年大学、永安市老年大学和尤溪县老年大学等3所老年大学通过了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老年大学验收(全省共13所),其余县级老年大学通过省级达标老年大学验收。全市获省终身教育品牌项目2个,新增省级示范性社区(老年)学校(学习中心)3个。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4个、优质学习团队4个、省级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方案41个、终身教育研究课题21个、优秀乡土教材1本。永安市燕北街道江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唐燕英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三)对口支援 

  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我省《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组织三明林校和隆德县职业中学、三明农校和中宁县职业技术学校结对帮扶。2020年,三明林业组织兰天龙老师到隆德县职业中学、三明市农业学校组织傅鸿达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分别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提升宁夏地区对口帮扶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 

  (四)服务抗疫 

  疫情防控期间,严格按照省、市防疫部门的指示精神,严抓校地联防联控。一是制定“切实做好高校疫情校地联防联控十条措施”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和建立联络员制度,开展高校、职业院校提前返校师生和租住校外学生等信息摸排。二是抓常态化下疫情防控和大中专院校返校复学。我市2所高职、12所中职学校于56日起,开始分批错峰返校复学。523日,首次安全组织大规模活动,即2020年全省高职分类招生考试笔试和技能测试考点的组织工作。三是组织中职学校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各中职学校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转发有关疫情防控的知识和报道,在做好校园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都派遣教师加入各地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正能量 

  六、政府履责 

  (一)经费投入  

  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年经费不低于省上规定的标准,市、县两级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全市中职学校共计投入3.22亿元。中职学校一般公共预算生均公用经费4744.6/年,较上年增长3.79%;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17661.3/年,较上年增长4%;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1156.54/年,较上年增长5.41% 

  (二)政策措施 

  我市高度重视中职学校规范招生工作,制定《三明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工作的通知》,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初中校宣传做出明确规定,引导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序进初中校宣传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及学校的办学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保障普职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了《三明市2020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明教中〔202086号)等规范性招生文件,明确严控招生计划,设定全市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为420分,规定所有普通高中均不得招收低于420分的学生,为中职学校招生留足生源。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5496人,职普比约为61:39,基本实现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 

  七、特色创新(附后) 

  案例一:三明职专:实训研学比肩,匠人匠心育人——争创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案例二:尤溪职专: 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共同育人——“厂中校、校中厂”建设成果案例  

  案例三:三明工贸: 客家小吃创新升级,社会培训提 质增效——“厂中校、校中厂”建设成果案例 

  八、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一)抓好党建品牌创建。组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对直属学校(单位)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延伸检查党委、党总支下的党支部,全面了解受检学校(单位)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收集“党员好故事、书记好党课、支部好案例、一条好建议”224个,持续深化“三领三强、服务师生”党建服务品牌。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修订完善“三个书记”责任清单、“五抓五做”任务清单,通过佩戴党员党徽、制作桌牌、张贴“亮岗履职”一览表,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亮明身份、公开职责和服务承诺。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发展师生党员329名(其中35岁以下321人,大学生307人,高知识群体5人,少数民族5人),超额完成年初发展计划数。健全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全市236名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510名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和管理骨干。 

  (三)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征订《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等重要书籍,作为机关及直属学校(单位)党组织支部学习素材。全年组织开展近30次集中学习活动,选派党建业务骨干参加全市基层党建业务示范培训班,举办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暑期政治理论集中学习等,累计培训220余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政治理论学习参与人次累计突破3万余次。 

  九、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主要问题。一是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不够健全。2020年,我市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虽然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激励政策不多,合作、融合的深度还不够,需要再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合作模式,出台相关政策,强化保障措施。二是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全市目前共有7所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中职),但还有几所中职学校存在办学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招生人数少等问题,中职学校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三是“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根据省“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我市每年开展一次“双师型”教师认定,目前,我市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6.18%,距离省上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改进措施。一是出台保障措施。2021年,推动市政府出台《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全市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加强与工信、人社等部门的联系,围绕产业发展,引导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对接企业开展“二元制”办学、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提升校企合作深度。二是以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为牵头校,结对帮扶办学薄弱校,以省“双高”建设计划为契机,鼓励示范性与办学薄弱校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能力提升、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校际合作,提升薄弱校的办学质量。三是强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强化区域专业教师教研工作,加强省市级名师名校长和专业带头人培养,提高职教名师比例。鼓励中职学校教师加强自身能力提升,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 

    

 附件1:

 

  实训研学比肩,匠人匠心育人——争创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一、实施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我校特色文化和实训资源优势,创新研学实践教育模式、机制,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乡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提升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育人格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6年,学校以入驻职教园区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获批福建省首批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A类)培育建设项目,2019年根据《关于开展第二批市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评选工作的通知》(明教思〔2018〕237号)文件精神,学校积极申报,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申报条件和推进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实际,确定我校为“三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二、工作目标

  作为三明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依托校,同时作为三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紧紧围绕市委 “中央苏区、工业基地、生态文明、精神文明” 四篇文章,合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资源,充分挖掘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等素材,面向中小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研学实践,助力三明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教育。

  三、工作过程

  (一)以入驻园区为契机,加强实习实训基础建设,为研学实践提供设施保障

  学校建有十大实训中心,共计实训室72类,现有工位近3000个。其中2019年新增设施设备460万元,新增工位240个,总设备价值近7000万元。

  依据各实训中心现有设备开设职业体验、红色文化、国学教育等研学项目,丰富实践课程种类,增强学生体验感受。

  二)立足三明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扩大社会服务类别和规模,开展各类实习实训和研学实践活动

  1.实训活动服务社会

  开办各类省、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专业师资培训、专业基础课教学及专业技能课实训、省市职业技能竞赛培训、企业、行业员工技能培训、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从2016年与三明特检院共同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来,为三明市培训职业技术人员近万人次。

  2.研学实践项目丰富

  与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合作,制定研学实践计划,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实践教育。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从2017年成立以来,每年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数也达到数万次。

  学校立足三明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十大实训中心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研学项目。

  (三)以通畅的运行管理为保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在建设上,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确定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管理模式上,采取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对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采用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原则。

  四、建设原则

  实践育人原则。发挥研学实践与学校课程不同的育人作用,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因地制宜,呈现学校特色,整合学校实训基地有关红色文化、专业技能、劳动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美丽乡村等研学资源,打造研学实践大课堂,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共建共享原则。建立职教园教育教学资源与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共享机制,共同使用操场、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实训场所、宿舍等硬件设施,统筹协作,分工负责,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合力,资源共享,避免项目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安全保障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无缝对接活动过程,确保学生安全。

  五、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系部主任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建设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与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安排。

  (二)师资保障。参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师生比要求,配齐研学导师、安全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充实研学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

  (三)经费保障。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2019年在已经建成十大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新增投入460万元。同时在研学实践教育方面,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照创建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标准,在2020年投入配套资金7500万元,启动建设三栋学生宿舍、综合田径场,以满足学生参与研学实践住宿、活动场地需求。

  六、社会效益

  2019年,提供社会培训项目21个,举办培训班18期,累积培训超7000人次,为学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完成职业技能鉴定近2000人次;承办市级中职生职业技能竞赛7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共服务三明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14期12341人,获得了学生、家长、参与校、企业、社会的良好评价,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申报“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项目选址单位。

  

  

附件2:

 

  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共同育人——“厂中校、校中厂”建设成果案例

 

  一、实施背景

  (一)政策背景。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文件要求:“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为学校“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建立提供了政策依据与保障。

  (二)经验背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德国“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以学校为主体的新加坡“教学工厂”,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增长,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院校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企业办学”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增长,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院校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企业办学”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等。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学校“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建立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三)现实问题。中职学校一直以来备受困扰而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尽管我们也有实习实训,也有顶岗实习。多年来企业重使用轻培养,使不少学生成为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企业参与育人很少,校企共同育人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2015年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省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施工、电子商务2个专业试点,建立“五双元(双主体、双身份、双课堂、双指导、双证书)、四机制(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师资联合培养机制、教学联合管理机制)、四交替(四次校企交替教学)”地方现代学徒制模式(544模式)。“五双元、四交替”客观上要求建立“校内+校外”两个教学场,解决校企四次交替的问题,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互聘共用师资机制建设,能够较好解决学校教学实训场地、设备不足,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软、硬件问题,同时破解招生、就业的困境,促进学校的发展,有利解决当前之困惑。为我校“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建立提供现实依据。

  二、主要目标

  (一)建立“校中厂”目标。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以项目形式引入学校实训室,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学校现有设备、师资进行融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建立生产与教学于一体的“校中厂”。

  (二)建立“厂中校”目标。在企业建立教室与学生(学员)宿舍等教学与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提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确保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师资互聘的校外实训实习管理机制。

  三、实施过程

  学校坚持“人本、服务、创新、开放、合作”办学理念,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厂一体”实训实习基地,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形成“校内+校外”教学场。

  (一)“校中厂”——校内教学场的建设过程。一是引企入校。在项目建设期间,学校以项目为载体,引进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设立“校企合作与就业中心”与各专业科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支撑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运行。财贸信息科引进厦门优优汇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尤溪正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尤溪我家有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电子商务生产实训基地1个。加工制造科引进湖南科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 “工业机器人”生产实训基地1个。土木水利科引进福建上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 无人机测绘“数据处理中心”生产实训基地1个。满足544模式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校内“理实一体”教学、“理实一体提升”教学,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师与师傅的对接、学生与员工的对接。在校内实现“教、学、做”一体,以实际生产任务和质量要求进行实训教学。二是引智引技。把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测绘等前沿技术引进课堂,把工程师、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如:电子商务专业,学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开展现代学徒制网店美工人才培养班。由学校负责场地的建设、提供人才培养班生源,由合作企业接洽提供本次人才培养班岗位项目实训的用人企业,在学校建设“校中厂”,学生以学徒身份进班学习,并由企业师傅和在校老师带班指导和教育,实现学徒培养的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证书制度。

  (二)“厂中校”——校外教学场的建设过程。一是建立实习工厂(公司),在企业车间或工作场所建立教室,厂长(经理)由学校骨干专业教师担任,企业生产副总担任副厂长(副经理),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聘用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和教师锻炼。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向企业开出“菜单”,制定考核办法;企业根据培养要求,具体进行实施;双方共同对实训质量进行考核。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完全按照企业生产工艺制定教学进程、按照企业的产品设计教学内容。采取每名师傅带若干名学生,手把手实施带徒弟式教学。二是合理安排交替过程。学制三年,合理安排“见习、跟岗、顶岗”,学课堂、企业课堂交替进行,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老师教与师傅教穿插进行(双指导)。如:电子商务专业,学校与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6家企业,确定了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了校企双方在联合招生、双课堂教学、双主体育人、双身份管理、双证书培育、双导师指导、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校企资源共用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形成了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共计61名;时间:2019年10月8日—2019年12月31日,采用3+2即三天到企业开展运营+2天学校教学的模式。

  四、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学校要成立“校中厂”建设专门机构,建立“校企合作与就业中心”与各专业科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支撑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运行。

  (二)资金保障。学校投入资金,按照合作企业要求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直接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

  (三)制度保障。针对专业教学建立健全的制度,包括理实一体化小组责任制度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实际成效

  (一)“校中厂”建设成效。学校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培训学生306人次,完成教学时数720余个,带来经济效益约1.21万元。通过“校中厂”运作,使学生实训系统化了,了解了产品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模式,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不但减少了学校管理和营运成本,培养了学生职业意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学校自主运行带来的弊端。如: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实际需求与调研后学生知识技能实际现状,成立网店美工中专班,并以“淘宝海报设计构图分析”、“主图”、“淘宝首页设计思路”、“淘宝店铺装修”、“文案比例分析及内容”、“直通车图片的制作”等多项不同主题课程开展教学理实一体教学。

  (二)“厂中校”建设成效。三年来,到实习工厂(公司)开展见习、跟岗、顶岗教学约800人,学生参与其产品工艺设计、生产过程实施,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电子商务专业,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理念指导下,尤溪我家尤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农产品、小饰品、童装等产业融入到实训中,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从“产品定位、市场分析、开店、店铺装修、店铺优化、店铺运营、客服、售后、物流、数据分析、供应链渠道维护”等全方位的实操,快速提升电商运营技能。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店铺装修、运营、售后、发货等流程的学生共有31名,开设店铺31家,产品SKU达3500个以上,商品展现量超过20万次,实训期间月销售单量达到1621单,销售额达到310228元。其中产生了两位创业明星,2015级学生陈惠华,完成月销售量174单;2016级学生陈焯完成月销量461单。在2017年双十一期间,组成客服组协助电商企业开展销售,5天时间实现销售额达70万元。组建的美工组协助10家电商企业完成200个产品的海报图片、产品详情页的制作。2019年随着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各大电商平台的战略调整,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基于运营能力为主的电商模式发展成为以内容运营为主的电商模式;从以图文为主的产品说明发展成为以视频、直播为主的推广模式。同学们与新浪直播团队面对面交流,协助新浪直播开展互联网+油茶的发布会、金柑节直播等,在新浪平台两次活动总播放量超过2.7亿次,话题带动200多万次,间接带动销量100万斤。校企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陈上元/周开源/郑冰燕3位同学,由于上课表现突出,被三明零点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聘为特约主播,将在以后的课余时间在三明零点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兼职实习。陈素云/柯烨/林蛏柳/郑利权被尤溪我家尤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聘为特约美工及推广员,在以后课余时间为“我家尤礼”区域公共品牌特供美工服务及产品推广运营。

  六、总结与思考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学校教学要适应现代企业技术的发展,配合企业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积极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生产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参与生产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为企业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素养,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推行人文教育和养成教育,从而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除此之外,注重合作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克服短期行为,实现校企共赢。

  (三)实现四个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附件3:

 

  客家小吃创新升级,社会培训提质增效

 

  三明工贸学校是宁化县职业培训基地, 是省人社局授予全省23个贫困县四个之一的“一类职业培训基地”,是宁化县人社局确认的“一县一特色”创建基地。学校秉承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客家小吃培训龙头优势,打造培训服务特色品牌,让培训学员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人才,促进区域就业创业工作持续、稳步发展。

  一、项目实施背景

  学校充分利用平台资源、积极拓展培训渠道,对企业在职和下岗职工、社会失业人员、军队转业人员、残疾人员、精准扶贫对象、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培训对象,采用自培、联培、委培等方式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发挥当地职业培训龙头作用,服务海西建设人才培养,促进地方行业企业产业发展,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二、项目实施目标

  根据创建“建好实训基地,助力技能提升”品牌工作方案,以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更好的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劳动者家庭收入为目标,在做强、做实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上下功夫,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以及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劳动力价值为培训目标,实训基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为单位新入职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人员、就业创业人员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设置客家小吃、车工、汽车维修工、维修电工、电子商务、 装配钳工、低压电工、保育员等培训项目,为当地产业的发展输送充足的就业与创业所需技术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培训提升了宁化县一大批在岗待岗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有效推进了群众就业创收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项目实施成效

  (一)打造培训平台,提升培训水平

  1.持续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培训龙头,推动小吃产业升级发展。

  学校与宁化县政府共建的“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2012年启动以来培训班186期,培训学员9841人,其中贫困学员827人。在全国各地开办宁化客家小吃店5000多家(精品店900多家),其中贫困户学员独自经营或与他人合伙经营220家,平均每家年收入20余万元。客家小吃共带动就业1.5万多人,其中贫困户1900多人,年人均收入5万元。。

  (1)创新从业培训平台,打造精英队伍

  依托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收集编制专门培训教材,探索建立三种培训模式,着力打造精英从业队伍。其中2020年培训11期628人,其中,2020年完成县外新开业45家,培育精品店19家,带动从业人员400余人,带动28户贫困户约36个贫困人口脱贫。

  一是“理论+实操”。 随着培训模式的调整,培训课程由原来的5天调整为一个月的“理论+实操”常规培训班,每天安排3节理论课和4节实操课,学员实操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学习的小吃由原来11个宁化客家小吃品种增加到32个(小吃、小炒、炖罐等),学员通过培训后,既能做小吃,又能做小炒,培训训丰富学员理论知识,提高小吃制作技艺,提升创业就业技能,增强了学员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培训+实训”。开设为期2个月的“培训+实训”班,第一个月重点学习宁化客家小吃、客家菜系、客家八大碗三大模块课程,第二个月将学员输送到县内外知名餐饮机构实训,餐饮机构向学员支付一定工资。目前,已与县内外多家餐饮机构确定合作关系,建立醉南拳、福州达明美食街等实训基地。

  三是“培训+鉴定”。成立宁化县客家小吃办职业技能鉴定站,对培训期满学员开展中式烹调、中式面点2个工种的技能鉴定考核,学员通过中式烹调师技能鉴定考核,获得中式烹调师四级证书。

  (2)创新服务培优平台,打造一流环境

  整合政策、资金和社会力量等优势资源,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做大小吃产业规模,打响宁化客家小吃品牌。

  一是培优政策环境。制定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两免一奖一补”扶持政策,即免费培训、免费咨询指导和对县外开店学员给予资金奖励、贷款贴息补助,促进参训学员外出开办宁化客家小吃店。深化小吃精准扶贫,对外出开办宁化客家小吃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县财政给予1.1万元/户的资金补助。

  二是培优金融环境。为拓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与福州城投共同出资610万元,成立福建省宁化客家小吃精准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信用联社、邮储银行等2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为有意愿开办小吃店人员提供5-8万元、期限1-2年的贷款担保,破解小吃创业资金瓶颈,推动小吃产业发展。同时,建立创业发展资金,对申请贷款开办小吃店的业务县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满足小吃店发展资金需求。

  三是培优社会环境。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引进专业团队和社会资本,参与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提升宁化客家小吃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与福州京元公司合作,投资450万元,在福州东街口建立420平方米的宁化客家小吃美食城;在厦门轮渡码头建立550平方米宁化客家小吃城,设置宁化客家小吃经营档口13个。

  2.充分发挥省级一类基地培训优势,推动职业技能提质增效

  以全省“一类基地”和300万元建设资金为基础,推动技能培训提质增效。

  (1)做强技能培训平台。

  做强市级职校唯一的新芽众创中心和省级机电电子专业群实训基地,无人机培训中心、电梯实训室、保育员和育婴师实训室、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社会培训室、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培训平台。

  (2)改革培训学习形式

  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在相关培训项目中采用专门教材与课程,聘请知名专家和教师参与技能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期安排一位老师当班主任,全程参与培训管理工作中,学员培训参与理论与实操的考试,成绩合格的,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3)突出群众需求重点

  重点做好农民工创业培训、精准扶贫工作,突出做好培训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使家庭贫困的农民学到一技之长,走向开店创业脱贫之路,2020年共培训68名建档立卡人员的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班。同时,根据上级安排,我校副科级以上干部15人,2020年结对帮扶治平畲族乡5个村33户贫困户。一年来,我校干部按照精准扶贫要求,思想统一,高度重视,认真履责,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所结对帮扶户已全部脱贫。

  (二)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管理

  依托宁化县行业企业协会、学校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市校名师工作室的专业指导,挑选及聘用了一批有专业或技能特长的校内外教师作为技能培训的主讲教师、实操指导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由“能工巧匠”、企业行业 的技术骨干、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师资队,开发了《中职生创新创业指导》《电工电子实训指导教材》和《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教材》,修订了《宁化客家小吃培训教材》等教材,建立了培训学员的培训档,着力做好培训活动的设计与策划,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在客家小吃培训项目中采用专门教材与课程,聘请知名专家和厨师进行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期安排一位老师当班主任,全程参与宁化县客家小吃培训管理工作中,学员培训后参与中式烹饪的理论与实操的考试,成绩合格的,颁发“宁化客家小吃结业证书”及全国统一的“中式烹饪职业资格证书”。

  (三)拓展培训业务,夯实培训内涵

  学校以培训项目为龙头,充分发挥它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社会培训服务能力。

  1.做“优”培训条件

  我根据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工作开展需要,实训基地先后设立了电子商务实训计算机室、计算机培训考评室、电子电工技能鉴定考评中心、保育员育婴师考评室等,在相关考场安装了监控设备,并添置了实训工作所需要的设施设备。

  2.做“特”创业培训

  通过创业培训,培养、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帮助他们选准经营方向,减少经营投资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促进我县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挥“113”机制,即1个“省一类职业培训基地”和1个“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3个平台(市级“新芽众创空间”,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产教融合培训楼基地)。以“省一类职业培训基地”为引领,以“鉴定站”窗口,以“平台”抓手,探索生产与教学、培训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创业培训运行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了社会职业培训和技能服务。

  学校产创融合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机电电子专业群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实训基地培育项目,电子商务和机电技术专业被确认为省级产教融合示范点专业。

  3.做“精”技能培训

  利用各方面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先后与县小吃办、宁化农业局、人社局、信用联社、金谷科技无人机培训中心、三明烟草宁化分公司、宁化县安全生产技术协会等当地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不断加大社会培训力度,拓展社会培训渠道,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初、中、高级考前培训等培训,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企业工作效率。

  学校与金谷科技无人机培训中心联办的无人机专业被确认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4.做“实”基地服务

  培训基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劳动力价值为目标, 开展了车工、汽车维修工、维修电工、电子商务、低压电工、保育员、育婴师等11个项目培训工作。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培养符合宁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在培训工作当中提升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尽全力培养出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校被宁化县表彰为“服务宁化社会发展先进单位”,“一县一特色”创建基地。

  四、项目推广应用

  借鉴项目经验,学校开展社区教育特色明显、内涵丰富、成绩突出,“无人机培训中心”“耘墨书法社”“客家小吃培训教材”等被批准为省级终身教育特色品牌培育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培训内涵。

  五、项目总结反思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有的学员虽然在培训中心学了小吃的制作工艺和过程,实操经验不足,开店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调整,才能符合客户的品味。二是对小吃培训的文化挖掘不深,宁化客家小吃文化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缺少典籍著作支撑,影响了宁化客家小吃知名度的提升。三是职业培训时间普遍偏短,技能水平掌握不扎实。四是学校专业能工巧匠少,外聘师资成本较高。

  今后职业技能培训要紧跟市场的发展,对接产业的需求,满足群众的需要,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充实指导教师、突出实操水平、提高培训效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