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SM00104-0600-2025-00096
  • 备注/文号: 明教办函〔2025〕74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教育局
  • 公文生成日期: 2025-05-21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失效
  • 有效性:废止
三明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025406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三明市教育局 时间:2025-05-23 09:42

民盟三明市委员会:

《关于夯实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建议》(第2025406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基础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为总揽,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教育攻坚、全面改薄、优师引育、质量提升等系列行动,有力促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党政重视聚合力。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以来,全市实施教育建设补短板项目228个,新增学位约3万个,累计向上争取建设项目资金7.5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0.67亿元、省级预算内投资0.53亿元、超长期国债1.56亿元、专项债1.88亿元、其他省级以上专项补助2.92亿元。

二是人才强基筑根本。大力实施名优教师培养计划。建设更加多元层次递进的育才体系,持续强化培养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2024年共有56人次参加国家级计划,约2100人次参加省级培训,7219人次参加市级线下培训,77853人次参加县级线下培训。

三是帮扶暖心护弱困。实施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构建教育部门牵头,民政、公安、司法等11个部门协同参与、市县联动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体系,相关案例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推进招生制度改革,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比率达99.76%。

根据贵单位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资源配置,夯实教育根基。立足人口流动趋势,动态优化城乡教育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继续实施一批教育建设补短板项目,加大农村学校扶持力度。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位供给机制,统筹各学段资源,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动态调整各学段学位供给。深入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工程,搭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信息化赋能教育均衡发展。

二、强化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机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深化沪明教育对口合作、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交流协作,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落实“2+3+N”人才政策,引进人才,对教育系统招聘的各类人才给予安家补贴、人才房奖励,家属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培养交流机制,开展全科型教师和转岗培训,优化学科结构,减轻幼儿园、小学师资过剩问题。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职称评聘等改革,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总校制”办学为抓手,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校、乡村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聚焦课堂教学创新,遴选培育改革试点学校,推广“高效课堂”“分层教学”等新模式,强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优化升级“一校一案”课后服务方案,持续推行课后服务“2+N”模式,提高参加科学类课后服务学生占比。

四、筑牢公平底线,守护教育初心。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健全随迁人员子女入学保障机制,通过“阳光招生”平台公示学位分配流程,确保其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入学权益,消除教育资源获取壁垒。深入实施留守儿童“红烛暖心”工程,建立心理健康动态监测档案,依托视频连线、书信往来等方式搭建常态化亲情沟通桥梁,全方位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关爱体系,将课后服务纳入教育民生工程,优先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托管、兴趣培养等服务,切实减轻家庭负担。

 

领导署名:刘铭盛

人:赖兴文

联系电话:8280711

  

            三明市教育局

            2025521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