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三明市普通高中“筑梦”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明教中〔2017〕208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局属学校(单位):

  现将《三明市普通高中“筑梦”工程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三明市教育局

  2017年7月14日

  

三明市普通高中“筑梦”工程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成就广大莘莘学子和人民群众的教育梦想,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筑梦”工程,开展“筑梦”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意义

  普通高中教育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学习或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它涉及千家万户,与莘莘学子和广大家长的切身利益、幸福福祉息息相关,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企盼,寄托着他们对未来教育的美好向往,帮助他们实现教育梦想和抱负,助力他们追梦、圆梦,把更多的山区子女送入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发展潮流需要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普通高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行动指南

  根据国家、省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观,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有教无类,努力办好每一所高中学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增加选择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强化特色,促进普通高中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普通高中学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三、行动策略

  (一)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突出综合改革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三大类高中建设,坚持学校发展的个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到2020年,重点建设4所左右的高水平示范性高中,在学校整体发展突出的基础上,瞄准省内、国内一流高中,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使这类学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市起示范引领和帮扶带动作用。重点建设6所左右的特色高中,在学校整体发展比较突出的基础上,发挥传统优势,构建系统的特色学科课程体系和较为成熟的特长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学科竞赛、校园文化、科技创新、艺术体育、普职融通、教育国际化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明显的特色,具有突出的优势,使这类学校在全市、全省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二)对接高考制度改革。加强高考、中考改革的前瞻性、适应性研究,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育人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管理、资源配置等实施策略与办法。推行走班制教学改革,推进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分科选学、分层走班的教学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选课需求;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可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学生选课情况及学校自身学科优势,推行“套餐式”课程组合,逐步在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实行走班制教学管理。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搭建平台,多渠道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以综合素质评价实验示范校为引领,加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素质评价具体可比、评价路线图和操作性、评价公平公正制度和措施的研究,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工作机制。强化学生发展指导。制定并实施《三明市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意见》,推动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进学校组建专职指导教师团队,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建设若干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任课教师+导师团队”的运行机制,共同制定“创新拔尖学生指导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充分运用在闽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资源,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终端进课堂,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创新教育模式,形成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资源整合、师生交互、课堂评价反馈、学习质量分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深化普通高中联盟办学,继续实施拔尖人才共同培养计划、名师巡回交流讲学计划、学科教研联合攻关计划,加快实现课程、教师等优质资源深层次上的共享,完善“捆绑考核”机制。

  (四)全力打造名师团队。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三明市专项规划,在高中两大联盟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协调开展教师研训活动;同北京、上海等有关培训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合作,进一步加强明厦交流合作,建设5个左右高中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基地,选拔高中骨干教师赴省内外研修。坚持开展校本研修学习,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通过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等形式,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名师培育引领,建立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师专业成长协作体,加强教研组、学科基地、名师工作室等层面的教师交流与合作,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示范课等各种听评课活动,通过“结对子”“名特教师跨校带徒”“名师送教”等措施,以名优教师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教师专业考试机制,适时举办全市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师解题、说题、命题大赛等业务比赛。

  (五)建立一体化衔接体系。构建并完善初高中六年一贯的基础教育质量链,普通高中质量管理向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实行与初中的一体化办学试验,各县(市)一中和三明一中、二中、九中都要积极探索实践以“委托管理”的形式,同1-2所的初中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办学关系,探索高中和初中两校一体化管理机制,做到“师资互补、资源共享、质量共提、捆绑考核”。实行一体化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2-3次互派教师开展讲座,参加校本教研、公开课等活动,推动高中和初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和借鉴。实行一体化教科研,利用国家、省和市教育课题申报,积极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学段衔接、学科衔接和拔尖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特别加强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身心发展衔接研究,为改进初中、高中教学提出对策建议。实行一体化质量监测,统一研制相互衔接的初中、高中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统一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监测。

  (六)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对全市高中学科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制定并实施《三明市普通高中优质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启动优质课、学科优质课程评选,逐步推动各地高中在人文、科技、数理、语言、艺术、体育等若干领域形成学科优势。突出语文学科的地位,广泛开展“大阅读”活动,建设书香校园。集中力量“会诊”、“攻坚”薄弱学科,改变理强文弱现象。到2020年,全市遴选出10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校,从课程体系建设、办学模式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选修课开发与实施、学生社团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等环节入手,努力培育和建设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校。

  (七)强化教学改革研究。建立教学研究指导机制,成立专家研究团队,开展山区高中学生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认识规律等的研究,制定高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和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各学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实施。加强考试研究,建立市级学科高考研究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策略,邀请省内外高考研究专家、各学科教学骨干指导备考工作。切实加强对高三复习备考和高考升学的研究与管理,认真研究新高考改革的动向和考试模式的变化,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知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等策略研究。提升备考质量,积极探索高三复习规律,确立高三复习方略。教育行政、教研部门要深入高三备考第一线,进行备考专题视导,加强对一轮、二轮复习策略指导。开展试题评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考试、研究命题,逐步建立试题库和专家队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强化学科思想培育、学习力提升等工作,通过导学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八)开展教学专项视导。出台《三明市普通高中教学常规管理专项视导细则》,组建由教研人员、学校业务骨干和教育专家组成的视导团队,围绕学校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学校领导干部听课等,对各县(市、区)和学校进行专项视导,每年一次,形成长效机制。各县(市、区)和学校要成立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围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全面统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领导小组要确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目标,把握与监控学校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定期进行学校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诊断、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并制定与落实具体措施。

  (九)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和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建设体现正确引领、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确定校训、校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高中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强化学习纪律,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提高学习效益,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质量提升。

  四、行动保障

  (一)加大提升质量的保障力度。结合省、市创建“教育强县”的新要求,各县(市、区)要加大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步伐,实施以改变办学条件、夯实硬件为核心的改造提升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能够满足高考改革的新需求,积极为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提供教室等硬件及师资保障条件。

  (二)建立奖惩考评激励机制。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督查,细化教师考评办法,制定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拨出专项资金对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校予以大力表彰和奖励;对教学质量连续两年在低位徘徊或持续大幅下滑的学校领导进行问责。各校要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健全经常性评价机制,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优评先评职称以及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评价机制。结合高考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成绩“入出口”增值评估制度,加大过程性评价与诊断工作力度,建立完备、科学的普通高中学校年度综合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各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