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大中专院校、市直属学校(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整体推进我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立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爱国爱乡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然要求教育部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当前,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激烈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相互激荡的新特点,境内外敌对势力同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抓好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必然要求教育部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改革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贴近实际、关照学生、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3.提高学校德育建设系统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就我市而言,目前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科学、准确,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实践活动还不够贴近,要求落实不够具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问题;有的县(市、区)和学校对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重道德灌输轻实践养成等现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合力有待加强等等。提高大中小学德育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必然要求教育部门重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破解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困境,使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4.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着力推进道德认知、行为养成、实践体悟一体化,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5.主要原则:(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大中小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2)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3)坚持遵循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大中小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4)坚持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优势,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始终保持大中小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5)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切实增强做好大中小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三、准确把握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
6.小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目标:通过教育引导,使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初步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主要内容: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长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热爱集体、热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崇国旗、国徽、国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生命安全教育。
主要活动方式:突出生动性、趣味性,以养成教育、规范训练为主要形式,体现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一是积极采取故事会、传唱新儿歌新童谣、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文体活动形式进行教育。二是周密安排春秋游、夏令营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班会、队会等,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四是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技馆、博物馆等进行实地参观。
7.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目标:通过教育引导,使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
主要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科学、民主、法治教育,开展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职业规范和艰苦创业教育。
主要活动方式:突出知识性和引导性,以直观形象教育和说理教育为主要形式,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一是抓好课内教育,鼓励教师采取启发诱导、情感陶冶、多学科寓德于教等方式,采用辩论会、模拟情景、两难议题辨析等方法讨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实现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二是重视课外教育,开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文体和科技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劳动、实验等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纪念馆等场所,到敬老院、救助机构去提供志愿服务,更多地体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三是建立家校配合机制,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生活基本规范的良好习惯。
8.大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目标:通过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主要内容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治和诚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创新创业教育。
主要活动方式: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以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为主要形式,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一是高度重视理论教育,积极组织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重视实践养成教育,积极开展深入工农群众、深入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拓展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9.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小学必须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和法制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与法制课程。其中,小学1—2年级的道德与法制课着重培养小学生守规则、保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健康地生活习惯;小学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着重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中学必须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中,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着重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着重引领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学校必须开设德育课程,着重引领学生练就职业技能、树立职业道德、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大学按“05方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着重引领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并制定德育课程标准,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及要求,使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有机统一体系。
10.加强道德实践环节。大中小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利用重大节庆日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落实社会实践课时,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蒲公英行动计划和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本科生在学期间累计不少于4周、研究生和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并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时间不少于2周;高中阶段学校军训时间不少于1周。推进青少年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中心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学校开展春秋游、夏冬令营和野外拓展生存训练等活动。完善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到2020年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50%以上。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保障机制。
11.深入开展文化校园创建活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海丝文化、客家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深化“走近名家、走近经典、走近科学”主题活动,每年推出不少于10场文化名家和30场高雅艺术、优秀传统(乡土)艺术进校园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深入实施“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和青少年人文经典阅读工程,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编写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1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中小学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利用地方课程或相关课程,以活动为主,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游戏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按照师生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推动高校预约等候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室规范建设,保证学生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13.创新网络德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市、县、校德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易班”校本化建设工作,培育建设市级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鼓励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建设。
14.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要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推进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生活、健康、成才、交友、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1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完善中小学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家访工作制度,加快推动中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共同办好家长学校。组织开展“讲家训、写家书、传家风”主题教育活动,以良好家教、家风和民风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活动。深化拓展我市“幸福成长工程”做法经验,落实好省、市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保障政策、帮扶政策,健全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五、切实加强统筹保障
16.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宣传、文化、文明办、团委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大中小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规划和协调。成立市、县两级德育工作委员会和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做好全市学生德育制度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每年度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做好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确立年度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相关责任主体,抓好任务的落实。
17.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范畴,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德育工作成绩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德育工作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德育工作经费投入。
18.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育人考核权重,积极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鼓励支持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指导老师,将其纳入工作量考核。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逐步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水平。学校要建立完善培养德育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好德育队伍,特别是德育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鼓励高校教授担任班主任或青年导师,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市、县德育教学名师工作室和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德育名师和班主任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19.健全完善评价体系。小学德育课不留书面作业,学业评价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实行行为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作品评析、行为表现自评和互评等,也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测验的方式进行认知评价。中学德育课采用笔试、撰写小论文和行为表现考评等方式,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评价综合素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撰写调研报告和举办德育问题研讨、德育答辩等形式,着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开展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有其内在规律。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为增强整体推进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要充分利用各种主流媒体和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学校德育改革创新宣传报道力度,积极培育和宣传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为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校德育一体化营造良好氛围。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各大中专院校、市直属学校(单位)要将本意见融入教育教学中认真贯彻执行。
三明市教育局
2017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