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实验小学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课堂改革“三五三”探索,形成了“五项能力”生态课堂教改模式。学校成功举办了福建省教学开放活动,多次承办省级网上教研直播展示活动。学校获得“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首批“福建省义务教育示范性建设学校”。
一、确立“三个要素”,理顺课改思路 。一是确定核心理念。学校作为百年老校,保持一贯深教研敢创新的优良传统。经长时间多方论证,学校确定“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构成的“三本”理念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二是开展课堂实践。学校积极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实践中获取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构建“重学精教,培育五能”的“五项能力”生态课堂模式,再根据实践成果,提出“五能”概念,激活学生学习状态,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设探索“裸读先学”课堂新形态。三是开发校本教材。学校成立研修团队,结合当下时代学生需求,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突显思维与能力培育,开发系列校本教材,主要有《语文阅读指导手册》《作文、写话指导手册》《随文练笔》《语数英校本作业》《走近经典》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展示能力、质疑能力、实践能力。
二、培育“五项能力”,提升课堂实效 。一是设置自主学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在课堂中采用课堂自学、课前导纲自学和“裸读先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时直面课本,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导学、导思、导练功能,自定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与自己的发现、想法或问题记录在课本上,留下自学的痕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提出不同的裸读要求,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二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能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自学成果,探究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利用“小组捆绑式评价”模式开展多维评价,老师每堂评“学习小组”,每月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并采取奖励方式带动“兵教兵”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是利用成果展示交流,培养展示能力。把“展示交流”设定为课堂核心部分,由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学生在倾听和思考中产生“多维思想”碰撞。教师以学定教,适时点拨纠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四是引导学习问题提出,培养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学、小组探究中对学习内容提出质疑,可以对其他小组在展示环节的展示内容提出质疑,也可以对老师的指导内容进行质疑。教师给足质疑时间,并根据质疑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五是搭建多样实践平台,培养实践能力。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充分利用课堂最后十分钟,设置“挑战台”和“我能行”等平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同时,提供广阔的课外实践平台,借助“校园读书达人”活动,让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班级海选到年段竞选,再到学校总决赛,让全校孩子都真实体验到阅读实践的快乐;借助“凤鸣诗社”,让孩子在诗社中一展身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
三、探索“三种模式”,展现生态课堂 。一是“五四多元”语文生态阅读模式。语文阅读的“五”为五个主题:人文主题、文体主题、作家主题、读法主题、写法主题;“四”为四种类型:每课一主题、每日一经典、每月一文学、每年一名著。具体为每课延伸一篇或群文主题学习,每日“晨读午诵”一则国学经典,每月分享一本儿童文学,每年阅读一本古典名著。主题学习以篇章的形式,在课内拓展学习;国学经典利用预备10分钟,让学生熟读成诵;儿童文学和名著按年级计划推荐,课外阅读课内分享。 二是“裸读先学”数学问题导向模式。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自定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将自学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根据学习目标,教师提出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将“独学”的成果在“群学”中分享。合作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纠正、质疑。拓展实践是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于心,达成课堂巩固的目的。 三是“五环五育”劳动生态课堂模式。学校在落实语数生态课堂成熟后,向全科教学推进,在劳动教育中,以“五五”生态烹饪为抓手,开展生态劳动实践教育。“五”即通过设置“准备、实操、品鉴、展示、感悟”五个环节,渗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现“五育”并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