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福建改革财经情况》重磅刊发,点赞三明市“总校制”办学改革!
来源:市教育局 时间:2022-10-12 11:29

  近日,我市选送的《三明市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中共福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中共福建省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福建改革财经情况》第17期刊发。

  全文如下: 

  三明市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 三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 聚焦解决基础教育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资源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等问题, 探索深化“总校制”办学改革, 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区域扩容,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截至目前, 全市已组建86个总校, 结对分校207所, 受益学生24.97人, 实现各县域、区域和基础教育各学段“全覆盖”今年初,“总校制”办学改革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一、强化三项推进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落实党政领导抓教育工作机制, 成立“总校制”办学改革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 并将“总校制”改革列入“十四五”规划和系列教育改革重大文件、重点项目, 全面加强市级统筹部署。二是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教育部门定期组织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并联合印发 《进一步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十条意见》, 明确适当增加总校领导职数、编制统筹配置和跨校调整、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调剂使用、每年每个总校拨付20万元专项经费等支持政策。三是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下发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每年开展一次全市性专项监测和评价, 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 推动“总校制”办学健康发展。

  二、推动四个深度融合。一是管理融合。通过实行总校长负责制, 分校委派执行校长, 建立健全总校长在总校内部管理、教学活动、教师调配、绩效考评等方面“统一管理”的融合机制。二是教学融合。通过实行基本同步的教学安排, 建立健全教学计划、教学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监测、教学评估等“基本一致”的融合机制。三是信息融合。搭建信息交流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健全总校内集体备课、联合教研、教案课件和名师网上课程、专递课堂等优秀资源共建共享的融合机制。四是文化融合。推进“总校制”办学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融合和重建, 总校内制作统一标识, 凝炼统一办学理念, 确定统一校训, 在培养目标、办学举措等方面相互协调、共研共建, 形成“总校制”办学“一起、一体、一家”的发展格局。

  三、创新五种办学模式。一是“名校+农村校”“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办学模式。围绕农村校高质量办学、薄弱校快速提升、新办校高起点发展, 通过校际链、城乡链、区域链, 以强带弱、以城带乡, 推动市区、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校、薄弱校、新建校成立总校,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目前全市挂钩农村薄弱学校的总校达123所, 占总校校数六成以上。二是“高中+初中”“初中+小学”办学模式。破解各学段各自为战的学校“壁垒”, 通过学段链, 以大带小, 组建不同学段的总校, 推动优质高中领办总校, 强化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学段间的课程衔接、教学适应、学生指导等要素, 探索各学段衔接的规律和有效途径, 着力构建基础教育十二年一体化、相互衔接的培养通道。三是同一行政隶属和不同行政隶属办学模式。发挥市属优质学校辐射引领作用, 通过打破县域、区域行政隶属关系, 市属优质学校积极吸纳不同县(市、区)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县(市、区)的学校加入“总校制”办学, 让不同行政隶属学校相互取长补短, 实现平台共同建设、资源共同享受、活动共同开展、教学共同促进。四是紧密型单一法人和联盟型多法人办学模式。注重多法人总校内各成员校的融通、让分校不做挂牌学校, 通过建立总校办学制度章程, 厘清成员校权责归属, 建立总校长负责制, 探索更加有效的集中决策、民主管理、组织协调的总校运行机制, 打破单一法人和多法人的校际边界, 真正实现合作共赢。五是优质分校再带新校组建的“二级总校制”办学模式。着眼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和拓展、总校成员校的品质整体提升, 建立“二级总校”和成熟分校退出机制, 将“总校制”办学作为不断提升成员校办学水平、培育释放优质资源的“孵化器”,增强薄弱学校自身“造血”机能, 力争用3-5年时间将成员校打造成新的优质学校, 实现优质总校规模扩张。

  四、深化六条实施路径。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健全章程统领机制, 探索构建一个法人一体化、多个法人联合体等“总校制”治理结构, 形成“一总校一章程、一总校一规划、一总校一制度”的制度体系。二是推动交流轮岗。健全总校内教师定期双向交流、挂职制度, 推动同学段和不同学段总校交流教师分别达10%、5%左右, 时间不少于一年。三是强化科研支持。在三明教育学院成立“总校制”教学研究中心, 每年开展2-3次以教学比武、学科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科研活动。成立“总校制”办学课题研究专班, 遴选30多个专项课题开展研究, 每年举办1-2次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加强理论支撑。四是打造办学特色。建立“一总校一品牌、一成员校一特色”办学模式, 推动总校内各成员校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 彰显“总校制”办学优势。五是提升办学质量。推进“总校制”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形成“先学后教”“学导用”“表达型教学”等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特色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六是舆论宣传引导。建立“总校制”办学改革常态化宣传机制, 制作“总校制”办学宣传材料, 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对“总校制”办学改革中涌现出的“老百姓身边好学校”及时总结、广泛宣传。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