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泰宁县探索家庭教育“456”途径,唱响家校社合力育人“协奏曲”
来源:三明市教育局 时间:2022-07-29 09:07

    泰宁县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广大青少年、儿童和家长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家庭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家庭教育“456”途径,唱响家校社合力育人“协奏曲”。 

  建立家庭教育四支队伍,增添协同育人新动力 

  打造“领导型”工作小组。把创建家校社共育作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载体,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架构起“政府主导、制度保障、部门联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打造“精英型”宣讲团队。通过建立家庭教育人才信息库、精准培训、名师工作室带动等方式,挖掘培养了一支以优秀教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宣讲团,造就了一支懂家长、懂孩子、懂教育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活动20余场。打造“学者型”教师队伍。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结合该县实际,在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序开展线上线下交流培训,采用任务驱动实务指导、问题研讨考察学习、典型模式观摩提升等学习模式,培养教师成为家庭教育的行家里手。打造“服务型”志愿者队伍。按照“班选、校推、局定”的模式物色了一批家庭教育优秀志愿者,为全县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增强家庭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落实家庭教育“五同”责任,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部门同力。充分聚集行政部门力量和资源要素,以学校和家庭教育需求为中心,向学校下沉服务力量,有效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目前,团县委牵头的“青春护雏”计划、县文明办负责的文明家庭创建项目、县公安局开展的法制教育宣传等工作均在有序推进。学校同步。各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其中,泰宁三中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示范校,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2021-2022学年开展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家长课堂、家校社传统文化落实交流会、“送法到家 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委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近20场,广受家长好评,在学校间相互带动,促进家庭教育工作优质、联动发展。教师同频。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参加家庭教育专业素养提升研修班、家长学校教师专题讲座等业务培训,夯实育人基础能力,提升家校共育水平。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家长情况、学习生活习惯等,有效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共同探讨育人策略。家长同心。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学校方面,组织家长评教助推师德建设、家委会助推学校管理、家长义教助推素质教育等。家庭方面,注重家庭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家庭教育。学生同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养成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优秀品格。

 

  实施家庭教育六项机制,探索协同育人新思路 

  共建一个示范中心。县教育局、妇联等部门联合把泰宁县第三中学打造为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延伸至水南小学、实验幼儿园共建一个家庭教育示范中心,实现幼、小、初三级联动,为全县家庭教育工作拓展思路、提供范例。中心投入50余万元,完善家长学校3间教室、1间直播室,1间工作室,配备3位专职教师负责家校社合伙人工作推进。培养一支专业团队。与中管院国学教育研究院家文化研究所,中国发展战略协会家校协同专家委员会理事单位,“又见父母”家庭教育专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中管院国学教育研究院家文化研究所负责人为该县家校社合伙人执行专家,培训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高素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开发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家长课题主题课件各10个,精选10个优秀家庭成长案例,充分运用家校微信群、公众号、家长学校联谊俱乐部等搭建家校交流平台,为家长提供资源、在线辅导、网上答疑等多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研发一套家教课程。遴选一批家庭教育优秀教师,共同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课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泰宁本土优良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培训和指导服务的家庭教育课程。展示一次教育成果。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及时收集典型案例,每学年进行一次家庭教育成果分享和展示。截至目前收集在案家庭案例分析及家长成长心得20篇以上,完成线上30个主题课程的录制。落实一套协同制度。通过开通家长热线,设立家长接待日和家长开放日,建立家长联络卡,开设家校大讲堂,开展家长教育沙龙活动等方式,及时回应家长关切的教育问题,破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难题,合力做好教育合伙人。

  家庭教育“456”途径的落实打通了该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让教育变“独奏”为“合奏”,有效发挥协同效应,构建起同心同向、全方位、立体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