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区第二实验学校打造体验式特色课程,构建“闽人之源”、“闽师之源”、“闽江之源”、“客家之源”等“五源”研学课程体系。
实地考察,整合备课
学校组织年段各学科教师严格按照研学方案路线进行考察,从学生、课程、情境、教师和行程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备课,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收集材料、与学校教学课程进行衔接并延展。各学科老师从人文、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对主题进行分析与整合,如“闽人之源--万寿岩”这个主题中,从语文学科、艺术、科学、数学四个学科进行资源挖掘、分析整理、提炼探究了4个课题。“闽江之源泰宁”研学之旅与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生物等七个学科整合,设计了8个小课题:
协同执教,走班教学
“五源”研学前置课程以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科教师走班授课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学科教师完成1-2课时的前置课程指导学习。在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让孩子们在对该研学课程有全方位的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主选择课题,进行分组,倡导学生喜欢什么,就研究什么,学习什么。分组完成后,课题指导老师对接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差异,针对性给学生做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引导成果展示任务的思考。
现场研学,深度探究
课程实施在活动中进行,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亲身到研学目的地进行参观、考察、体验、探究。过程中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根据选择的第一、第二课题,进行重点与非重点的研学活动安排。课题负责老师与研学指导师全程跟随,课题负责老师负责纪律、管理、督查研学任务反馈,随时解决孩子研学问题。教师做好控堂,力争将研学课堂的状态调控到最佳状态。研学指导师负责授课,指导学生完成研学手册。
扬长展示,多元评价
研学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课题负责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研学作业、进行研学成果交流。学生的成果展示可以从多维度呈现,如“闽学之源--大话熹游”的成果展示,有文字研究报告、匾额摄影展、朱子家训的思考延伸提炼出班级班风、匾额赏析、朱子文化漫画、研究性性手抄报、朱子家训书签等。在研学成果展示后,根据多元评价结果,进行研学优秀课题小组的表彰,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助推、教育等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源”研学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对学生表现和素质发展的整体评价,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前置课程阶段、实践跟进阶段、成果交流阶段都伴随着评价,研学过程中的评价、研学成果汇报的终结性评价。同时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和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及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家长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研学习惯,以评价推进研学的深度和广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