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总校制办学丨实施总校制办学 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一)
来源:三明市教育局 时间:2022-01-21 11:08

  三明市为切实解决基础教育发展城乡间、校际间不均衡问题,以及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增加、局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于2017年启动“总校制”办学改革,逐步推进基础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区域扩容,探索建立了“总校制”办学改革“3456”模式。

  三个要素保障。一是党政牵头。三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亲自调研和部署,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被列入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列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改革重大文件和全市社会经济改革重点项目。二是部门协同。市编办、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和困难。联合下发《进一步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十条意见》,明确了总校适当增加领导职数、编制统筹配置和跨校调整、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调剂使用、每年每个总校拨付20万元专项经费等倾斜政策,为改革行稳致远“保驾护航”。三是督导评估。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下发《三明市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开展一次全市性专项监测和评价,做到以督促推,形成调度、评估、督查、通报机制。

  四个深度融合。一是管理融合。通过实行总校长负责制,委派分校执行校长,建立健全总校长在总校内部管理、教学活动、教师调配、绩效考评等方面“统一管理”的融合机制。二是教学融合。通过实行基本同步的教学安排,建立健全在教学计划、教学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监测、教学评估等方面“基本一致”的融合机制。三是信息融合。通过搭建信息交流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总校内集体备课、联合教研、教案课件和名师网上课程、专递课堂等优秀资源“共建共享”的融合机制。四是学生融合。通过定期选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广泛开展总校内城乡学生研学实践、劳动实践和体艺特长生、优秀学生培养、综合素质竞赛等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共同成长、多元发展”的融合机制。“四个融合”打破了校际间“壁垒”,有利推动了总校各成员校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个办学模式。重点加强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实践,积极推进多校协同、区域组校、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多法人组合、单法人多校区、九年一贯制等多种办学模式。主要形成了“名校+农村校”“名校+弱校”“名校+新校”、“高中+初中”“初中+小学”、同一行政隶属和不同行政隶属、紧密型单一法人和联盟型多法人、优质分校再带新校组建的“二级总校制”等五种办学模式,为我市基础教育注入了新机制新体制新变化,激发了办学活力。

  六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健全制度体系。探索构建一个法人一体化、多个法人联合体等“总校制”治理结构,建章立制,形成“一总校一章程、一总校一规划、一总校一制度”的制度体系。二是着力推动交流轮岗,不断完善总校内教师定期双向交流、挂职办法,推动同学段和不同学段交流教师分别达到10%、5%左右,时间不少于一年。三是着力强化科研支持。成立“总校制”改革课题研究专班,遴选30多个专项课题开展研究,每年举办一到两次的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支持。四是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努力打造“一总校一品牌、一成员校一特色”办学格局,推动总校内的各成员校在共同发展的基础实现特色发展,彰显“总校制”办学的优势。五是着力提升办学质量。把注重质的整体提升和重视量的扩张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总校制”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完善“退出”办法,发展壮大成为优质学校的分校,再独立组建新的总校。六是着力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对“总校制”办学改革中涌现出“老百姓身边好学校”广泛宣传,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奖励。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组建81个总校,结对分校154所,实现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受益学生占比35%。“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和下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进共同发展,质量共同提升”,以及“薄弱校带一所强一所,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有温度、有质量的“总校制”办学改革赢得了群众口碑,增强了群众教育获得感。《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福建教育》对我市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先后做了报道。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