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三明】中国教育报丨瞄准突围的方向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0-12-19 17:28

 

  三明市实验小学学生在进行“奔跑吧,少年”课间活动。(资料图片)

  曾几何时,一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帽子,让过去闭塞的山里人走上了一条以环境换取重工业发展的沉重之路;现如今,教育的绝地突围,让这里“柳暗花明又一村”、处处成为适宜人才成长的“绿水青山”,收获了中考成绩城乡差距全省最小的荣誉。

  曾几何时,一个曾拥有“半亩方塘”朱熹、“程门立雪”杨时等名人的文化名城,因为经济的降速换挡,人才流失、“孔雀东南飞”;现如今,尊师重教的重张,让这里备受青睐,摘得了学前教育普惠率全省第一的桂冠。

  曾几何时,一个由两县而得名的地市,被“闽南金三角”的耀眼光芒所掩盖;现如今,初中“壮腰”、书法“示范”、评价改革的大手笔,让这里“一飞冲天”、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山区小市办成了“大”教育,财政穷市办出了“富”教育,“藏”在闽西北叠岭层峦里的革命老区——福建省三明市,是如何确定突围的方向,办出了“一鸣惊人”的教育,创造了福建基础教育的“三明现象”?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踏上了这片“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热土,踏寻山区穷市办教育的密码,感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探索与实践。

  发展教育,教师是第一资源—— 

    教师的事必须排在第一位 

  2017年9月,刚过完教师节不久,三明市政府出台的一份文件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时间教师们沸腾了。

  这份文件是三明市政府出台的《三明市基础教育工作绩效考评指导意见(试行)》,以及教育质量、培优补差、班主任、名师名校长4个考评办法。“1+4”配套文件,核心是教师激励。2019年,三明市委、市政府在此前基础上对原有文件进行了政策加码,出台新的“1+4”正向激励机制,即《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4个系列配套实施细则,更加突出“优教优酬、多教多酬”,同时将文明奖、综治奖等纳入市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有效解决了广大校长和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翻开这份被当地简称为基础教育“1+4”正向激励机制的文件,给教师的大礼包一个比一个“货真价实”:

  年段长、班主任按每人每年7000元标准核增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50%以人均标准按月发放,剩余50%由学校制定具体考评细则,实行差别化发放;

  省级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按每人每月1000元、600元补助,市级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按每人每月500元、300元补助;

  教师超工作量按每人每课时80元标准发放奖励金,所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

  数据显示,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三明市共新增追加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71亿元。

  加码的还有各县市区,永安市将特级教师列为市人才管理,对特级教师每月发放500元津贴;每年财政投入约380万元,落实对取得中、高级职称落聘未聘相应岗位的人员予以全员聘任;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在购买首套房时给予15万元购房补助。

  在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看来,发展山区教育,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金白银,教师是留不住的。“因此,教师的事必须排在第一位!”

  三明市市长余红胜始终认为,教师是第一资源,“三明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从头到尾要解决教师的内在动力问题”。

  为了“教师第一”,三明举全市之力,创造了很多三明历史上的“第一次”。

  第一次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缓解教师配备不足——

  2019年7月24日,三明市政府下文同意建立大田县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从市级调剂1246个事业编制到周转池,专项用于补充大田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一次性调剂1246个编制!耕耘教育半辈子的大田县教育局副局长田剑锋说,这在大田县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2019年,三明市探索跨层级调剂事业编制,建立“全市统筹、保障急需、动态流转、用后返还”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从市级非教育领域35个事业单位一个一个“抠出”了近2000个空余事业编制,先后提供给大田县、梅列区、三元区,彻底解决基层教师入编问题。

  “不单单是教师周转池,三明还建立起人才编制池。”三明市委编办副主任陈宝文介绍,今年由市委编办牵头从市级存量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100个事业空编,建立市级人才编制池,专门用于三明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院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第一次启动市级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加强师范生培养——

  今年参加考试的三明市高考生发现,在填报志愿时,可以看到具体到自己所在县的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在家门口免费上大学,又提前落实工作岗位回到家乡教书,这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

  原来,从2018年起,三明市委托三明学院开展师范生公费培养工作,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公费师范生毕业后由县市区定向安排到辖区中小学任教,已先后招生369人;今年又出台《加强和改进师范生培养九条措施》,委托三明学院按县单列录取方式培养公费师范生222名。

  “按县单列录取,这是全省首创。”三明学院校长潘玉腾说。

  高校敞开大门,与三明市每年召开一次市校联席会议,逐步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优质生源基地、基础教育专家库、面向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一大批市校合作项目,三明市地方师范生培养与地方院校发展迎来了春天。

  第一次出台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拓宽教师来源——

  三明市规定,从2020年起新录用到三明市乡镇及以下公办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本科毕业生,在履行相关协议和符合有关要求前提下,任教满一年后每人每年退学费5000元,连续退费4年,共计2万元。

  这是福建针对贫困县的政策,三明却在全市12个县市区全面铺开、扩大实施代偿学费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农村学校任教。为了拓宽教师来源、招揽人才,三明市在常规教师招聘主渠道中也有突破动作,如开创性地将基础教育10个学科以及教育学类全部专业列入市级年度人才引进和招聘紧缺急需专业目录,用好引才措施、扩大招揽范围,并简化招聘程序、直接面试考核,累计引进省内外紧缺急需学科优秀毕业生700多名。

  通过多种举措,2016年以来,全市共招聘新任教师5866名,其中41.8%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56.5%补充到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

  三明,打了一场“教师第一”的总体战。

  促进均衡,链式管理是撬动支点—— 

    十五年一盘棋 

  面对长达15年的基础教育,如何抓均衡?莫非,眼睛只盯着高考?三明的做法是:壮初中这个“腰”,来强上、下的“头”和“脚”,即抓中间、带两头。

  在宁化县初中——城东中学,2018年转公办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举措,“强壮”这所城区初中:投入56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把宁化县教育局中学教育股股长陈华沐调过去做校长,并让学校与城东幼儿园、宁化第二实小、宁化一中结成教育链,重点推动各年段教学质量过关的落实。

  在陈华沐的带领下,城东中学开展了专注于质量提升的精细化管理——坚持年段过关和学生分类培养,制定教学年段过关标准,建立后30%学困生档案并进行跟踪管理,采取科任教师承包负责制帮扶学困生,给予完成转化指标任务学校“年段过关奖”和“学困生帮扶专项奖”。

  学困生的“长尾”被大大剪短,学段间衔接更加紧密顺畅,优秀生源源不断被输送到宁化的高中。以宁化一中为例,学校应届本科上线率稳定在95%以上,一本上线率达50%左右。

  不只初中专注于均衡,三明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即学前“雏鹰”(即将全面启动)、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坚持抓中间、带两头,宽进口、厚出口,强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段一体”“重心下移”精细化教育管理,形成全学段、全过程、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良好生态环境,共同构筑了一条基础教育十五年一贯的链条。

  在三明市副市长张文珍看来,促进均衡,链式管理是撬动发展的支点。为了避免头重脚轻、顾此失彼,三明实行十五年一盘棋管理。

  其实,三明的均衡链式管理有三条链:第一条是学段链,推行十五年一贯制,大带小;第二条是校际链,推进总校制、片区联盟,强带弱;第三条是城乡链,推行一体化战略,城带乡。

  除了前面所述的第一条链,2017年,三明在市区先行试点基础教育总校制改革,探索优质均衡发展链式管理的第二条链,并于2018年秋季向县域延伸,今年起探索实行优质分校再带分校的跨县域“二级总校”模式。

  在总校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帮扶下,薄弱校三元区建设小学办学焕然一新:学校、学段和班级“从无到有”全覆盖建立起家委会,德育工作成了学校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学校以往每年有70名左右学生转出,现在每年转入100多名学生,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目前,三明市已组建76个总校制学校,结对分校122所,推动总校与分校管理融合、教师互派、文化统一、教学同步、学科共研,分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总校制改革也延伸到学前领域,以省示范性幼儿园为龙头,10个试点县16所公办园总园实行“总园制”办学,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走教试点,共设立支教点210个,选派乡镇中心园骨干教师每周深入支教点走教,解决了偏远乡村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第三条链是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三明的核心做法是:标准化。

  在永安市偏远乡镇学校——西洋中心小学,创新“4+1”宿舍标准化管理,“4”即一会(晨会)、二查(内务检查、夜间查铺点名)、三巡(早间、午间、晚间的安全巡查)、四定(寄宿生用餐实行定桌、定位、定人、定餐),“1”即家园五区文化建设(寝室区、心理咨询区、诚信银行自选区、洗浴区、文体活动区),让学生舒心、家长放心。

  放眼全市,三明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非完全小学建设标准,全市187所乡村小规模学校2019年全部通过标准化评估,创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182所。全市学校在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全省统一中考成绩城乡差距全省最小,高考高分人群和本科上线率城乡分布趋于均衡。

  三明的均衡之道,关键在于链式管理、捆绑考核。但这并没有限制各个学校的发展,各学段充分发掘特色文化,实现多样发展。

  市区高中三明九中致力于打造美术教育特色。目前,三明在艺体、理科、人文、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普职融通、国际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省、市级普通高中特色项目校10所。

  而在小学阶段,三明通过“一主两翼”抓“强基”,“一主”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两翼”即以书香、墨香“两香”为奠基工程,深入开展校园大阅读活动,让师生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

  基础强了,腰眼壮了,梦想圆了。近年来,三明市基础教育均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标。2018年,初中“壮腰”工程被列为教育部教育重点工作事项,并入选福建省委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该市入选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设区市;今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

  三明,打了一场“教育均衡”的翻身战。

  提升质量,教学管理是常态抓手—— 

    始终抓住教研这个“牛鼻子” 

  5月24日,邓利琴竟然真的见到了“偶像”黄耐明。作为宁化一中年轻的生物教师,她一直渴求获得三明市级生物教研员黄耐明的指导。

  原来,在学期初,三明市组织所有高中申报本校所需的“送教下乡”巡回教研具体学科和具体教研员。邓利琴就“点”了全市生物教研“大咖”黄耐明,令她没想到的是,黄耐明不仅来到学校,还在当天的教研巡回讲学中讲解了高考大纲最新要求和备考指南。

  青年教师可以“点”知名教研员,是三明教育学院创新开展的“点餐式”巡回教研。2019年8月,三明市整合三明电大和三明市教科所资源组建三明教育学院,强力推动教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提升质量,教学管理是常态抓手。”在三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若嘉看来,对于山区市三明而言,没有太多外部优势资源的注入,只能始终抓住教研这个“牛鼻子”,坚持向常态管理要活力、向精细管理要效率。

  为此,三明市以三明教育学院为依托,出重金支持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健全市、县、校、年段放射状教研网络,重点推进三件事:选人、挑错、上课。

  第一件事,选人,抓队伍建设。

  三明教育学院组建之初,市委、市政府就立下严规:一定把最优秀的教师选出来,让他们成为老师的老师,不合格的坚决不要。

  为此,三明市建立专职教研员轮岗挂职制度,50岁以下教研员每5年必须有一年到一线学校兼任教学或顶岗上课,50岁以上教研员每3年必须有一年到一所学校兼任教研岗位工作。学年末与学校一线教师一起考评,合格则返回三明教育学院,不合格则轮岗延期一年,一年后仍不合格则调离教研员岗位。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强有力的政策下,三明教育学院完善教研员挂片制度和考核办法,组织教研员下沉一线服务学校,开展推门听课、巡课、评课,带头上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参与命题等,并选聘首批兼职教研员60名,组建多个教研片区,教科研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件事,挑错,抓质量检测。

  每年高三冲刺阶段,都是全市教研员最忙碌的时候。针对市县区高中毕业年级教学中存在的学科短板,发挥“全市一盘棋”作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市县区高中“点餐”,三明教育学院具体组织高三学科指导组组成巡回讲学团,赴全市各个高中进行专题讲学。

  巡回讲学团成员有市级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以及刚经历一轮高考的毕业班教师,每位成员到校必须做到“三个一”:在高三年段听一节课、作一场教师交流、开设一个讲座。

  各个高中学校的活力也被激发出来,凝聚团队合力,普遍成立教科处、增设高研室,加强高考研究、命制原创试题。

  除了重点年级、重点阶段,三明教育学院每学期都常态化开展教师命题能力提升培训及下校视导推门听课,开展课堂教学“达标”、学科教学视导与教学诊断等活动,每到期末开展全市统一命题及质量检测,教研员长期“泡”在学校,大大提升了科研服务基础教育的水平。

  第三件事,上课,抓教师培训。

  “打开了一扇窗。”永安一中附属学校教师章秋梅这样评价在厦门五中跟岗学习的感受,把每个班分成几个部落,每个部落4至5名学生。课内讨论、分小组实验、作业检查甚至家校合作、课外拓展等都以部落为单位,学生自主了、合作产生了、教育达成了。

  这样的跟岗合作始于2016年12月三明与厦门签订的《明厦教育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工作备忘录》,三明帮助三明一中等9所市属学校与厦门一中、双十中学等名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017年起向区县拓展延伸,目前共选派409名校长、教师赴厦门对口学校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厦门市教育专家、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83人受邀到三明市讲学指导。

  沿海闽南金三角的先进经验,通过“山与海”的对话,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闽西北的山区,特区帮了老区、名师出了“高徒”!

  三明,打了一场“教研变脸”的突击战。

  破解难题,贴近民意是改革扳手—— 

    群众的需求就是初心与底气 

  10个月,建成一所全新的高标准现代化学校。这是一段今年流传在三明城区的佳话。

  地处寸土寸金老城区的三明纺织厂老厂区,是原先三线建设背景下上海搬迁到三明的老纺织厂。根据城市发展和规划,厂房被异地搬迁,原本打算开发成商业中心的地块被政府顶住压力调整为建设学校,背后的原因就是该区域学位供给严重不足。

  于是,2019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下了死命令:2020年秋季开学必须让学生坐在新学校里上课。

  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应急”任务,城发集团专门成立补短板项目小组,集中优势力量、提前介入、倒排工期,打响了一场“保学位”的应急战——

  集团总经理助理黄清泉被特意抽调到补短板项目小组任负责人,从那一刻开始,未来10个月的每一天他都出现在工地上;

  补短板项目实行“进部门不过夜”,本来走完正常手续需要半年的时间,被缩短为3个月;

  一边的厂房还没拆完,这边已经开始进场打桩;

  本来需周转2—3次的水泥模板来不及拆,为缩短等待时间,全部使用全新模板;

  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斌每半月来督查一次,项目小组召集施工、学校等各部门负责人每周在工地开一次碰头会现场解决上一周问题……

  一个小学校汇集了全市优势力量,牵动了全市关切目光。2020年9月10日,这所校名传承着上海与三明渊源关系的沪明小学正式开学,起早贪黑的建筑工人代表被特意邀请到了开学仪式上,接受新生们献上的绶带。

  那一刻,望着崭新的校园,黄清泉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新建沪明小学,是三明市教育补短板行动的一个缩影。2019年9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在《三明市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础上,出台《三明市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党政领导包项目督查,坚持特事特办、高效务实原则,按照“程序不减、时限压缩、应急管理、四项保证”要求,实行“政府统筹、国企承建”教育建设项目交钥匙工程。

  据统计,全市实施补短板项目374个,总投资42.93亿元,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后,可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67万个。

  “贴近民意,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扳手。”在三明市教育局局长涂林瑢看来,面对学位保障、招生入学等一连串难题,三明不忘初心,瞄准硬骨头、大胆推进改革,“群众的需求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底气!”

  没学位,难;分学位,更难。三明大力推进招生入学制度改革:以随机派位为主要方式的公办幼儿园招生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入公办园的公平性不断放大;印发《三明市区小学非“三统一”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工作实施方案》,探索积分制入学制度,积分入学系统平台已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10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教师第一”总体战、“教育均衡”翻身战、“教研变脸”突击战、“专啃硬骨头”攻坚战……在没有太多“外援”的情况下,三明依靠强有力的改革,不断调整和丰富“战法”,实现了山区的绝地突围!

  涂林瑢说:“三明的教育突围战,永远在路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 禹跃昆 龙超凡)

 

挺教育就是挺未来挺发展挺民生 

三明市委、市政府 

  教育是重大的政治、经济、民生问题,是全党全社会的工作。三明历届党委政府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作为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着情怀、带着责任,亲自具体抓落实。加快健全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保障。

  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六个下功夫”重要要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好的教师影响学生一辈子,现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坚定不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系统解决的方式不断破题开路。

  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挺教育就是挺未来、挺发展、挺民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新三明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